最近,关于茶的书,又添一部力作——由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、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傅传耀先生所著的《淡话黔茶》已公开出版。更有多位著名专家、学者为其作序,引发了界内广泛关注和热议。
该书将茶与历史,茶与传统文化,茶与健康,茶与人生境界,茶与国运联系在一起,旁征博引,娓娓道来,既专业又通俗,充满智慧又极为朴素。内容均是傅先生即兴演讲,读起来生动且异常亲切。从茶籽化石、茶山、茶企、茶艺再到杯中茶,傅先生为我们呈现了黔茶发展的清晰脉络,我们看到的是黔茶的历史和未来,还有全省700多万亩茶园的自信和焦虑。
傅先生称自己为茶农,是的,他了解贵州的每一座茶山,每一片茶海,每一种茶的秉性。不仅如此,为了黔茶出山,他还必须了解全国的茶山,全世界的茶企。他说:“在贵州有700万亩茶园,32万吨产量,这茶一头连着400万贵州茶农以及5000家企业,一头连着5大洲及数十亿茶客。”目光之长远,思量之深邃,非常人所能及。
作为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的会长,傅先生用数据说贵州茶:“贵州绿茶拥有统一的国家地理坐标,全国唯一,“锌硒同聚”的凤冈茶,全国唯一,石阡苔茶富“钾”天下,每公斤含钾28000微克以上,贵州绿茶可浸出物高于国标6个百分点,黔茶有37000多个不同于其他省茶 的DNA。”短短五年,这位之前不喝茶的人,以学者的严谨和文化人的担当,向国人,向世界宣传贵州,讲解黔茶。一篇篇讲稿,是傅先生引领黔茶一路行来的步履,也是一份份田野调查报告。
从担起贵州省茶文化研究会会长的担子那天起,傅先生就对黔茶倾注了极大的热情,在首届贵州梵净山国际抹茶文化节国际抹茶产业高峰论坛上,傅先生以“抹茶回家,落地定都,锦江河畔,舍我其谁?”的底气,树立起贵州的威信;在纪念世界茶籽化石发现8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贵州茶叶名山调研活动启动仪式上,他细数贵州的茶山,云头大山、湄潭象山、雷公山、香炉山、佛顶山等,如数家珍;在中国现代茶业从湄潭开端81周年学术研讨会上,傅先生疾呼 “我们呼唤千百个宋宝安、万万千千个牟春林,还有牟应书等专家级人才,我们不仅要有做茶的传统大师,还要有做白茶、黄金芽、抹茶、瓶装茶、速溶茶的人才,同时,我们更需要一批有家国情怀、有责任担当、有世界眼光、有远大格局的企业家。”他了解和真爱人才,就像了解和珍视茶产业链条上的每一个扣环一样。
“梅花香自苦寒来”,从傅先生上百次演讲中随便折取一枝,就知黔茶的每一缕飘香,都是耗尽先生心血始得.....
“联盟就像链条,看起来很长,但是如果中间断了一扣,那这个链条就废了。所以99不能代替1,更不能掩盖1,要做到100%,用一个定律说,100-1≠99,而是=0。”
“贵州人种茶,贵州人自己都不喝茶,喝茶都不形成一种氛围。一定要把兴茶馆当做一件大事,要有一片一片的茶馆,喝茶要从娃娃时候抓起。”
“贵州有规模宏大的茶园面积,就应该有一个规模宏大的茶艺师 队伍。”
“在田间,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净;在车间,一个字就是精;在杯中,一个字就是香。”
这些关乎黔茶发展的思考,平实又接地气,充满哲理,是关于茶的哲学。
手捧这部文集,最令我震撼的是傅先生在第五届贵州茶业经济年会上的一问:“作为贵州人、贵州茶人、贵州茶文化的会长自问: 黔茶种植面积是世界的1/10,全国的1/6,请问,全球有1/10的人能喝上Guizhoutea,或者有1/10的人知道贵州茶吗? 我们有全国1/6的市场份额吗? 有全国1/6的销售收入吗? 全国有 1/6的人口能说出贵州茶的品牌吗?”他将黔茶发展中的遗憾和短板以及我们与江浙和英国茶产业的差距,毫不遮掩地在大会上提出来。
这是一个智者的追问,一个思虑重重的反问,问自己,问贵州的每一个茶人。他让茶叶科技工作者“把论文写在大地上”,他意识到“锻造品牌要插上科技和文化的翅膀”,他提炼出“茶文化的精髓是绿健和美”,总结出“文蕴茶魂、茶文载道、品茶修德”,指出黔茶“聚力发展,任重道远。”每一个贵州茶人,都应该把傅先生的这一问,当作是针对自己的一问,这样再拧成的绳子,会比之前结实一倍。
除了用数据说茶,傅先生还常常以古典诗词讲述茶的文化和历史,将一杯茶提升到哲学、美学和诗意的高度。试想,茶的仪式感和本质,不就与立于草木间的茶农的初心是一样的吗?傅先生要我们将文化注入茶叶,溶入茶汤,“给世界一杯干净茶”,这杯茶,正是用贵州的生态环境和茶的内在品质冲泡。傅先生说,“黔茶出山,功夫在山外。”不禁让我联想,“十九大35个团近5000名代表和工作人员都喝贵州茶”的自豪里,有多少思考和付出?“丝绸之路,黔茶飘香”山西太原站,广州站,青海站,多少次辗转?
如今,贵州绿茶、都匀毛尖、湄潭翠芽、凤冈锌硒茶、安顺瀑布毛峰、梵净山茶、遵义红、普安红、正安白茶等公用品牌已在省内外享有盛誉。“贵州冲泡”已为世人所知晓,贵州茶人在傅先生的引领和感染下,在“大上海,我们来了”之后,还要说:“世界,我们来了!”
在最近一次黔茶研究会议上,面对几百名与会人员,傅先生说:“贵州茶文化要掘地七尺,垒基三米,誓建高塔。久久为功,再攀高峰!”语重心长,掷地有声!
在《淡话黔茶》一书的开篇,傅先生用“我辈做人梯,来者可揽月。”表达他的初心,这里面有智慧,更有胸怀。作为一个喝着家乡茶长大的土生土长的贵州人,我想借此机会,代表贵州5000多家茶企和400多万茶农,“无由持一碗,赠与爱茶人。”
作者/徐嘉民
编辑/白小萍
编审/蒋照俊
审核/徐嘉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