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据《中共贵州省委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》《贵州省发展特色产业五年行动方案》,立足特色资源,坚持市场化导向,以特色产业为重点助推乡村产业振兴,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,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,制定本行动方案。
一、指导思想
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“三农”工作的重要论述,巩固提升产业结构调整成果,围绕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,按照“一县一业”的思路,大力发展主导产业,深耕首位产业,更加注重市场化推动、更加注重农业提质增效、更加注重发挥农民主体作用、更加注重促进农民增收,聚焦产业市场化、标准化、规模化、品牌化,延长产业链、提升价值链,大力发展精深加工,提高市场占有率,掌握市场定价权,更好带动农民增收。
二、行动目标
坚持省领导领衔、专班化推进等机制,加强主体培育和要素保障,推动重大项目落地投产,在稳定现有面积基础上,巩固提升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成果。加快推进特色优势产业集群、现代农业产业园和产业强镇等项目建设,新增创建一批新项目,推进省级农业园区提质增效,形成全链条配套、全要素聚集、多业态发展的格局,打造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基地。2022年,茶叶投产茶园面积稳定在650万亩以上;食用菌种植规模58亿棒(万亩)以上;蔬菜种植规模1800万亩;牛存栏485万头、出栏185万头,羊存栏390万只、出栏285万只;特色林业面积1000万亩以上;水果种植面积1000万亩以上;生猪出栏1878万头以上;中药材种植面积750万亩以上;刺梨种植面积210万亩以上;生态渔业水产品产量28万吨以上;辣椒种植面积500万亩以上;生态家禽出栏量1.8亿羽以上。
三、主要任务
(一)优化提升特色种植业
1.优化产业区域布局。进一步优化产业区域布局,引导优势产业、优强企业向优势区域集中,稳定优势经济作物种植规模,打造一批集约化、标准化种植基地和优势产业带,着力提升单产水平和生产效益。茶产业以高品质绿茶为重点,建设高标准绿色生态的优质高效茶园基地、茶产品出口基地;食用菌建设黔西北、黔西乌蒙山区,黔北、黔东大娄山—武陵山区,黔东南、黔南苗岭,黔西南喀斯特山区,黔中山原山地五个重点产业带;蔬菜主要推进中高海拔夏秋优势区、低海拔冬春优势区和保供蔬菜区建设;水果打造黔东南蓝莓产业多功能融合发展区,南北盘江、红水河流域百香果、火龙果等热带、亚热带水果产业带,北盘江、乌江流域李产业带,黔中、黔西北猕猴桃产业集群;中药材聚焦天麻、白及、黄精、淫羊藿等道地特色优势单品,着力打造百亿级产业集群;辣椒巩固优化北部加工辣椒产业带和南部鲜食辣椒产业带,打造全国辣椒优势产业集群。2022年,茶叶累计建设高效茶园80万亩,食用菌建立规模化示范基地10个,中药材建立规模化示范基地100个,蔬菜提升100亩以上相对集中连片规模化、生态化栽培示范基地150万亩的配套水平,辣椒建立相对集中连片规模化基地200万亩以上。
3.提升畜牧渔业规模化水平。落实畜牧业稳健发展的政策措施,完善落实生猪生产逆周期调控机制,大力提升牛羊生产供给能力,优化家禽产业结构,加强动物疫病防控,实现肉类总产量230万吨左右。以现代生态环保型设施渔业为重点,推动生态渔业高质量发展。加强畜牧渔业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建设,加快建设集成式圈舍,节约高效使用土地,实施专业化生产、标准化养殖、规模化经营;加快养殖专业合作社和现代家庭牧场发展,开展合作和联合经营,形成一批稳定的产业联合体。大力发展池塘工程化循环水、高位池、集装箱、工厂化等设施渔业养殖。2022年,新增生猪规模化养殖场50个、牛羊规模化示范养殖场20个、家禽规模化示范养殖场200个、生态渔业打造规模化基地22个。
(三)加快发展林业产业
5.优化林产业结构布局。大力发展刺梨、花椒、油茶等特色林业,以创建现代林业产业示范区为抓手,优化产业布局,稳步增加特色林业产业基地面积,打造现代特色林业产业示范区。持续推进刺梨、花椒、油茶等种植基地标准化示范化建设,打造林业产业经济带,推动林业产业提质增效。2022年,特色林业产业基地新造和改造142万亩。力争刺梨规上企业达25户,市场经营主体超350家。
6.扩大林下特色产业规模。大力发展林下经济,因地制宜推广林药、林菌、林禽等发展模式。积极发展林下产品采集业,采集林下用于食用、药用、工业和观赏产品,培育发展野生菌、竹笋等林下产品采集业。2022年,全省林药种植80万亩,林菌种植23万亩,林禽养殖出栏2000万羽。
(四)推动农产品加工提质增效
7.打造农产品加工基地。培育建设一批上规模、优质化农产品加工业生产基地,围绕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,以16家农产品(食品)深加工高成长培育企业为重点,合理布局原料基地和农产品加工企业,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,建设农产品储藏、加工、包装产业链体系。
8.梯次分类布局农产品加工业。立足市县乡不同层级实际,鼓励引导初加工环节集中布局在乡镇,精深加工环节集中布局在市、县,分级分类推进农产品加工。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,聚焦延长农产品产业链,开发精深加工新产品。2022年,全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59%以上,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7500亿元。
9.推动农产品向精深加工转型。加快初级农产品开发,推进功能性食品深度开发,完善深加工配套体系。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、高等院校紧密合作,加强自主科技研发和技术创新,加快传统技术改造,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。支持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开发,提升加工经济效益。对实施技术改造、设备更新、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副产品综合利用等项目的农产品加工企业,给予重点支持。
(五)提升产业标准化水平
大力实施质量兴农战略,优化贵州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标准体系,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标准、加工标准、流通标准和质量安全标准。加强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监管,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、追溯体系和执法体系。发挥重点企业引领作用,加快制修订一批涵盖产地环境、生产过程、产品质量、包装标识等全过程的地方标准,按照“有标贯标、缺标补标、低标提标”的原则,加快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地方标准制(修)订,及时发布实施,构建以产品为主线贵州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标准体系。指导行业协会、各类品牌主体开展合作,联合开发团体标准、企业标准,开展农兽药残留等食品安全标准宣贯,指导各地将标准转化为简便易懂的生产模式图、操作明白纸和质量管控手册,确保生产经营主体识标、懂标、用标。推动生产主体贯标生产,以质量安全打造贵州农业核心竞争力。2022年,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在生产、流通、加工等方面标准发布标准30项。累计新增入驻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主体500家,有效入驻数达1万家;累计新增农产品地理标志3个,绿色食品60个。
(六)做大做强农产品品牌
组织实施农业品牌建设发展规划、农产品品牌目录制度,建立贵州农业品牌通告机制,深入推进“贵州绿色农产品”整体品牌创建,集中打造一批“贵”字号区域公用品牌,扩大贵州绿茶、食用菌、辣椒、生态禽、水果、中药材等产业的品牌影响力。引导品牌主体加快商标注册、专利申请和“两品一标”认证,用好主流媒体及网络新媒体加强农业品牌全方位宣传推介。2022年,培育发展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0个、企业品牌50个、农产品品牌50个。
(七)培育壮大经营主体
开展全产业链招商,举办“百强国龙进贵州”招商引资等活动,积极引进广东粤旺、双汇集团、深商控股、丰农集团等一批重点龙头企业。各产业编制精包装项目20个以上、引进产业项目5个以上、举办专题招商推介活动2场以上。加强项目后续跟踪管理,建立招商引资重大项目协调机制,提高项目落地实效。大力培育本地龙头企业,重点支持带动能力强的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。深入推进国有平台公司涉农项目市场化实体化转型。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,累计创建省级示范社3000家。完善家庭农场扶持措施,提高家庭农场生产管理和经营能力,确保省级示范家庭农场达1500家。2022年,农业产业化省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1200家,培育省级重点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0个,创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528家,累计达1500家。
(八)扩大农业对外开放
(九)打造高质量发展平台
以12个特色优势产业为重点,加快推进特色优势产业集群、现代农业产业园和产业强镇等项目建设,新增创建一批新项目,推进省级农业园区提质增效,形成全链条配套、全要素聚集、多业态发展的格局,打造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基地。做好粤黔共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工作,加快工作进度,确保“一县一园”尽快落地实施。2022年,积极争取中央资金新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、优势产业集群2个,建设产业强镇8个。
(十)创新金融服务方式
充分利用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基金,支持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跑出“加速度”、实现大发展。谋划跨县域、规模大、主体强、产业链条长、带动效益好的基金项目,加快基金投放,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。丰富农村金融产品体系,充分发挥信贷、期货、保险等金融子市场的支农作用,加大对“三农”重点领域的金融资源投入。开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产品,积极推广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。
(十一)加强产业项目管理
坚持市场化方向,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,坚持思维对接市场、工作面向市场、发展用好市场,采取市场化运营方式,突出“建、管、用、退”并重,建立产业项目长效管理机制,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。深入开展产业失管(脱管)、农业设施闲置等产业问题项目专项整治,分级分类推进问题整改,强化全程监管措施,加大跟踪指导力度,及时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。充分考虑项目管护的持续性投入,避免只建不管、重建轻管等。持续发挥好已投入项目资金效益,把巩固提升现有农业产业项目作为优先支持的重点,在盘活用好存量项目基础上,统筹实施好新增项目,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。
(十二)优化利益联结机制
优化完善“龙头企业+合作社+农户”组织方式,探索利益共享、风险共担新机制。积极探索推广“租改股”“抓两头带中间”“六共机制”等模式,更加优化利益联结机制,让农户分享加工、销售、服务等环节收益,享受产业增值收益。鼓励农民以土地、林权、资金、劳动、技术、产品等为资源要素,多种形式进行合作,依法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或联合社,强化农民市场主体作用,不断健全农民稳定增收机制。
四、行动保障
(一)强化组织领导。各地要将特色产业发展作为巩固提升产业结构的重要内容,按照“一县一业”要求,分类分级推进。建立农业农村部门牵头抓总、相关单位协同配合、社会力量积极支持、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推进机制,形成一抓到底的工作格局。
(二)强化要素支撑。要强化特色产业发展所需的土地、资金、人才等要素保障。要加大农业投入,更好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,撬动更多金融资本、社会资本投入巩固特色产业发展。
(三)强化责任落实。要以县为单位,分类别、分产业制定推进方案,做好统筹规划,明确目标任务,细化责任分工,强化工作调度,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落实。
(四)强化督导考核评估。要将行动推进情况纳入高质量发展绩效、乡村振兴实绩、脱贫成果后评估等考核工作范围,切实强化督查考核评估,针对存在问题,开展常态化约谈,切实抓好问题整改。
来源/贵州省农业农村厅网站
编辑/白小萍
编审/蒋照俊
审核/徐嘉民